19世纪后期发明的内燃机经过逐年改进,成为轻而小、效率高、易于操纵、并可随时启动的原动机。它先被用以驱动没有电力供应的陆上工作机械,以后又用于汽车、移动机械和轮船,到20世纪中期开始用于铁路机车。蒸汽机在汽轮机和内燃机的排挤下,已不再是重要的动力机械。内燃机和以后发明的燃气轮机、喷气发动机的发展,是飞机、航天器等成功发展的基础技术因素之一。
工业革命以前,机械大都是木结构的,由木工用手工制成。金属仅用以制造仪器、锁、钟表、泵和木结构机械上的小型零件。金属加工主要靠机匠的精工细作,以达到需要的精度。蒸汽机动力装置的推广,以及随之出现的矿山、冶金、轮船、机车等大型机械的发展,需要成形加工和切削加工的金属零件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要求的精度也越来越高。应用的金属材料从铜、铁发展到以钢为主。
机械加工包括锻造、锻压、钣金工、焊接、热处理等技术及其装备,以及切削加工技术和机床、刀具、量具等,得到迅速发展,保证了各产业发展生产所需的机械装备的供应。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经历了近十年的连续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2009年行业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全行业完成工业产值近5500亿元,其中金属加工机床产值209亿美元,约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与经济规模迅猛增长的同时,机床工具行业的产品结构水平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显着增强,行业企业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2010年全行业完成数控机床产量超过22万台,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7%,国产中档数控机床批量投放市场,部分高档数控机床开始进入重点行业的核心制造领域并得到初步应用,在少数核心制造领域已经取得重要突破。
在巨大的发展成就面前,我们也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过去近十年的高速发展,我们更多地依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即,持续强劲的国内市场需求拉动,企业体制机制变革激发的发展动力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力支持。比较而言,技术进步和管理升级所发挥的作用则相对有限。客观上讲,持续旺盛的国内中低端市场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就行业总体来看,我们仍然没有根本摆脱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我们的产业规模虽然很大,但产品结构水平偏低,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我们一方面拥有世界第一的产业规模,另一方面则面临国内中高端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仍然依赖进口的局面,特别是中高档数控系统和主要功能部件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更高。因此可以说,现阶段行业的基本特征是“大而不强”,现阶段行业的主要矛盾是国内市场需求结构的加速升级与行业供给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